中国妖怪传说:林投姐

卖花的小姑粮
故事讲述台湾林投姐的两个传说版本:一是望夫故事,女子因丈夫久不归而哭死;二是负心汉故事,寡妇李昭娘被骗财后自缢。两个版本均以林投姐化作女鬼出现为特色,反映了道德寓意。林投姐的故事在歌仔戏、电影和唱片中均有演绎。

  传说

  林投姐有两个主要的版本,一个据信是由中国望夫系列故事流传而来,而另一个较广为流传的则是负心汉的故事。


  望夫故事

  台湾台南附近有一女子,因为丈夫出海久而不归,于是每天站在海边等待他的丈夫。经年累月之后,由于等不到丈夫归来,最后哭死在林投树下。而因为女子冤魂不散,当地居民常在海边的林投树下,看到披发的女鬼出没。


  负心汉故事

  清末时在台湾台南赤崁楼西南方,住著寡妇李昭娘和她的三名幼子。李昭娘的丈夫陈明通在渡海赴中国做生意时,由于海上风浪太大,船只翻覆于黑水沟(台湾海峡)坠海而死。丈夫死后,李昭娘靠著亡夫遗产独自抚养三名幼子。此时,丈夫生前好友广东汕头人周亚思(或作周阿思或周阿司)常来家里嘘寒问暖,李昭娘对周亚思也因此日久生情。但由于当时的社会道德礼俗较为保守,过往甚密的走动于是引起邻居及熟人的非议,但由于周亚思对李昭娘立誓“若对你始乱终弃,愿受天打雷劈”,李昭娘便嫁给了周亚思并将亡夫的财产交给他打理。

  但周亚思接近李昭娘却只为了她的金钱,周亚思用李昭娘大部分的财产,由台湾买了一批樟脑及蔗糖运到香港转售,获得暴利之后,即回到原籍并另娶新妻,遗弃仍在台湾等待的李昭娘。台湾的李昭娘毫不知情,依旧夜夜等待周亚思的归来,但周亚思却音讯全无,李昭娘也将身上仅有的金钱用尽,生活陷入绝境,在两个孩子相继冻饿而死后,李昭娘最后在一个雨夜扼死幼子并自缢于林投树。

  此后,林投树林附近常有女鬼出没,以银钱买肉粽,小贩一取,银钱即化为纸钱。乡人为了地方上的安宁,于是募资建庙,供奉香火,尊称其为“林投姐”。但立庙并不能消除昭娘心中的怨恨。某日大雨时,有个汕头来的算命先生入庙躲雨,昭娘的冤魂因此现身相求。算命先生答应为她刻一个神主,放在雨伞下,让她的冤魂能随自己渡过黑水沟(台湾海峡),到汕头寻找周亚思。在抵达汕头之后,李昭娘的冤魂在周亚思次子弥月之日出现,家中设宴的周亚思大吃一惊,随即被附身,在厅堂上喃喃自责,最后拿起菜刀杀死自己的妻子和两名幼子,然后自杀

  故事不同的版本在情节上略有出入,诸如带李昭娘至中国的并非算命先生,而是官府当差的衙役,在歌仔戏曲中的角色则是另一个被周亚思所欺骗的人。而骗财骗色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一说是李昭娘亡夫好友,也有说是地方上的地痞。立庙过程也有所不同,有说是乡人所立,也有说是林投姐阴魂所庇荫的赌徒还愿所盖。结局也有渡海与否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女主角均在林投树下自缢,并化作厉鬼


  歌仔戏

  林投姐是歌仔戏在野台戏表演时常常上演的夜戏剧目,通常只要一个晚上就可以演完,由于剧情悲戚,演出时多著重于苦旦戏。

  林投姐成为弃妇时的长篇哭唱、女鬼洗台、唱悲歌、各种舞台效果以凸显鬼魅出现惊吓路人,以及渡海后显灵等,是本剧在戏台上表演时的特色。而在戏曲表演的内涵上,林投姐的故事则是属于最后坏人必得严惩报应以劝人为善的道德寓意。


  电影

  1956年时,随著台语电影市场的崛起,林投姐首次被拍成电影。1979年时,林投姐再次被拍成电影,演员包括柯俊雄,高振鹏,吴帆,杨丽花,郑胜芬等人。1988年时,台湾导演丁善玺再次重新拍摄林投姐的中文电影,演员有姜大卫、施思、颜凤娇、孙亚东、孙晓威及刘引商等人。


  唱片

  2002年,颇具国际知名度的台湾闪灵乐团推出《永劫轮回》描写此故事,并获得2003年金曲奖。

顶一下 ()
故事评价: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两个版本的故事,无论是望夫的忠贞还是负心汉的贪婪,都映射了人间的善恶。林投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通过歌仔戏、电影和唱片等多种形式被传承下来,使得这一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在故事中,林投姐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她从一个忠贞的望夫变成了一个被抛弃的弃妇,最后在绝望中自缢。她的冤魂化作厉鬼,最终得到报复,这种正义的伸张给人带来了安慰。同时,故事中的道德寓意也告诫人们要珍惜家庭,恪守道德,勿要贪婪和背叛。林投姐的故事在艺术表现上也非常成功,歌仔戏、电影和唱片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将其呈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艺术表现不仅丰富了林投姐的形象,也使得这一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总的来说,林投姐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悲情、正义和道德寓意的好故事,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部分文章源自网友投稿或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修改或删除,如果您有故事想与鬼友们分享,请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邮箱:ra216@qq.com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guaitanji.com/html/minjianguishi/20218/12786.html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