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孤途:童影下的多重人格惊悚夜

球球唉
晓铭因身体原因常休学,随妈妈在工厂工作。一天深夜,晓铭在回家的路上目睹了诡异的路灯下出现的三个无法描述的生物,回家后向妈妈询问,却遭遇了妈妈的回避和父亲的神秘现身,暗示了家庭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全文围绕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展开,引发读者对家庭、身份和现实的深层思考。

  晓铭身体不好,心脏问题,所以经常休学。

  妈妈不敢把不到十岁的他独自一人放家里,就把他带着去工厂上班。

  记不清是哪一天了,但肯定是个寒夜。晓铭和妈妈一起从工厂出来已是半夜。还有,那天肯定是多云,因为月光被黑压压的天空完完全全的吞了个干净。

  这个时间的城市已经彻底沉睡,仅存的几个没坏的路灯昏沉沉的打着瞌睡。不知道是太困了,还是太累了,他们一路上也走得静静的,悄悄的。

  一个,两个,三个……睡意朦胧的晓铭盯着眼前的路,用余光数着路边的路灯以防睡着。

  稀薄阴冷的光茫一路向前沿伸,在浓稠的夜色里,形成了一道幽深的隧道不知通向什么地方。

  不知是数到第十七还是十八,晓铭余光的视野里多了什么。来不及理性的思考,身体已经做出最诚实的反映。混身汗毛立起,头好像涨大了几圈。失控感,无力感,眩晕感瞬间把心底那点恐惧给生生搅和了起来,害怕到想吐。

  无形中像有只手,把晓铭的头掰向了刚才吸引他的某个点。他的视线呆呆的集中到了路灯下。

  好像是一排冬天的枯树,只是从大到小的排列有种让人无法忽略的诡异

  定睛一看不是树,是三个外形像人,确无法用人来概括形容的东西。

  他们都穿着华丽的服饰,头上裹着厚厚的黑头巾,样貌却一模一样,只是每个的高度都和下一个差着半个身子。最恐怖的是每个的脸都没有任何光泽,目光也没有任何焦点,死灰的瞳孔全都盯着虚空里的某个点。

  他们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晓铭的目光,让他无法转回头去。也因此,他无瑕抬头看一眼身边的妈妈,看看她像平常一样自然平静的脸。正常到就像以往的每个夜班的夜晚一样。

  晓铭一路小心翼翼,不敢说破。回到家里,妈妈先给他脱了大衣,去做水给他洗了脸和脚。完事摸索着去给他铺床了。橙黄色的灯光把屋里照得热熏熏的,晓铭在熟悉的房间里找回了安全感。他吞了吞口水,但还是小心地开口道:嗯,妈妈。刚才回来的路上,你看到什么了吗?有看到三个人吗?

  妈妈还是背冲着他,给他揉了揉枕头道:孩子,该睡觉了。明天再聊天吧。

  “妈妈,你到底看到了吗?!”晓铭被妈妈的忽略激到了。

  突然,就是那么一瞬间,妈妈脸上的沟壑一下深了好多。后背不知什么时候夸张的驼了起来。眼神一下晦暗冷漠了。一个男子的声间,从她的喉咙里传了出来:“你妈妈没看到,但是我看到了。”声线苍老低沉。

  可是,晓铭一点都不吃惊,他知道,是爸爸来了……

  晓铭独自走在一条熟悉的往返无数次的马路上。天空昏黄,行人无几,个别一两个人骑着自行车。

  走了没几步,又看到了石桥。石桥下是干涸的护城河。走到这儿的时候,晓铭想要不要找个公交站去乘公交车。

  正在犹豫的时候,听见有人喊他。

  “晓铭,晓铭,到你了…”声间由大转小。眼前的画面,也逐渐消失。很快他便发现自己置身于家里。老旧的木床,发黄失色的被褥,过于老式的暖水壶,铺着塑料桌布的饭桌……但最瞩目的是床的斜上方钉的一个相框。里面是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男人的表情严肃淡漠,女人的脸苍桑无奈,孩子年纪不大,倒是一脸天真。

  全文完

  DID: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Identity Disorder,DID),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根据DSM-IV-TR,它是指一种戏剧性的分离性障碍,在这种障碍中显示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身份或人格状态,这些不同身份与人格交替以某种方式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如果你猜到这是个多重人格障碍的故事,那么恭喜你进入下一个问题。

  主人格是谁呢?爸爸,妈妈,还是晓铭?

  又或者另有他人……


顶一下 ()
故事评价:这个故事深刻描绘了一个带有悬疑色彩的心理小说,通过晓铭的经历,巧妙地揭示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的神秘面纱。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与虚幻交织,令人叹为观止。故事以晓铭经常休学、与母亲共同生活的背景展开,描绘了一个孤独、敏感的孩子形象。寒夜中的诡异事件,以及与母亲之间的微妙关系,为读者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心理。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入微,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作者巧妙地揭示了妈妈的秘密,以及爸爸的存在。这种突如其来的转折,让人意想不到,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疑色彩。最后,通过晓铭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让人不禁对故事中的多重人格产生好奇。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的心理描写和悬疑的情节,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作者对DID的深入探讨,也让读者对这种心理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故事结尾的悬念,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部分文章源自网友投稿或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修改或删除,如果您有故事想与鬼友们分享,请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邮箱:ra216@qq.com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guaitanji.com/html/jiayoulingyi/20218/12488.html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