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鬼魅大巴,踏上回家阴途:陌生人家温暖接待,揭示生死相隔的秘密

怪谈记
在国庆节深夜,黄亮独自乘坐诡异的大巴回家,却意外陷入一场无法解释的惊悚之旅。当发现司机与乘客们都戴着墨镜,面无表情时,恐惧渗透了他的每一个细胞。在一阵不可抗拒的逃离冲动驱使下,他跳下车,进入了一片荒野。在这片荒野中,他偶遇了一对热情的老夫妇,在他们的茅屋中就餐时,黄亮暂时忘却了恐惧。然而,当第二天他将一把锄头交给老夫妇的儿子时,却揭露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秘密——老夫妇早已去世一年多。他们死前的心愿只是将锄头归还给儿子,体现了深深的parentlylove。这一发现震撼了黄亮,让他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并及时尽孝。

这一天,正逢国庆节放假,大家伙都赶着回家过节。黄亮和爱人在另一个县城工作,下了班之后,他们也急着回家看望父母。不料,爱人小李临时加班,没法回家,黄亮只好一个人坐上了回家的大巴。

天气阴阴的,没有丝毫节日的气氛。再加上时近四点多,天色已晚。大巴穿行在农村小道上,两旁尽是土山、田野,偶尔也会路过几户人家。车子掠过单调的风景令人昏昏欲睡。黄亮睡意涌来,头一歪就靠在座椅上睡去。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黄亮揉揉迷糊的眼睛,天几乎完全黑了下来,车窗外的景物更加模糊。从这个县城回家只不过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怎么还没到呢?这里是哪里?

黄亮极力想探出头向外看,车窗却怎么也推不开。他呆呆看着越来越模糊的窗外,却怎么也搜索不出关于这段路程的记忆。黄亮心里有些发慌:难道在我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心下“咯噔”一下,下意识站起来,要去问问司机师傅或者其他乘客这里是什么地方,还有多长时间才能到家。

司机坐得笔直,手固定在方向盘上,机械的转动着。黄亮走到他的身边,问道:“师傅,这是哪里?还有多久才能到黄岗?”

司机戴着深色的墨镜,看不清他的眼睛。黄亮连续重复问了三次,始终不见司机回答。黄亮想摘下他的眼镜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却始终不敢伸出手。他扭头看看窗外,两旁模糊不清的景物确实在动,他确信这辆大巴在不停的往前开。可是,司机为什么这么古怪,不肯发出声音呢?

黄亮转过身来,车上旅客都坐得整整齐齐,笔直得像竖起的木桩。他们全体戴着棕色的墨镜,脸上丝毫看不出任何表情。

黄亮壮着胆子,高声喊道:“哪位师傅知道现在走到哪里了?”

话音响过,车内异常的寂静,没有一个人回答。

黄亮一下子手脚发凉,这是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不敢想,瘫坐在座椅上,后背已经渗出了涔涔的冷汗。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他掏出手机,却怎么搜索不到信号。

突然,大巴骤停。同时,车门自动打开。黄亮想也不想,一个箭步冲了出去,跳下了车。

荒野,阒无人迹。

黄亮愣怔怔的看着这个陌生的地方,心开始发凉。刚跳下一个危险的大巴,这个几乎已经漆黑的荒野更加危险,更加可怕。

黄亮确信今天是遇了怪了,这条道或许根本就不是回家的道。

站在原地,恐惧开始轮番袭击。

黄亮索性望前走,虽然他不知道前方是哪里,无论是平地还是悬崖,他都要走下去。因为,只有走起来,他才能免于恐惧的突袭。只有走起来,他的胆子才能壮起来。

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月亮出来了。这让黄亮的心里平静了许多,它至少说明,这还是一个正常的世界,有着柔和的月光。

迎着月光,黄亮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前方,似乎看到了灯光。

不错,的确是灯光。黄亮迎了上去。

他遇到了一个破旧的茅屋,这个茅屋,在现代社会称得上是稀奇的古董。茅屋里点着煤油灯,灯光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

黄亮走进虚掩着的门,老汉和老太正坐在一张简陋的桌子上吃饭,馍菜汤俱全。

他们看到黄亮进来,没有丝毫的意外,反而像迎接远归的亲人一般热情地招待他。黄亮走了好长时间的路,的确饿了,一口气吃了两碗饭。

通过聊天,黄亮知道此地叫孙庄,他们是附近村子的农民,正逢收玉米,家里地多,儿子忙工作,没时间干农活。老两口看地里离家还有一段距离,索性在山上住一晚,明天一大早接着干活。

他们聊得很愉快,使黄亮几乎忘记了那辆恐怖的大巴。不知不觉天已经晚了,老两口起身去休息,嘱咐黄亮天亮下山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门口的锄头给儿子捎回去,儿子就在孙庄住。黄亮欣然答应。

第二天。一大早,黄亮就醒了,他惦记着家人,要早些赶回去。起身后,老两口已经不见了踪影,黄亮以为他们早早下地去了,也不在意。他走到门口的时候,看见了一把锄头,想起了老汉的嘱咐,就把锄头一背,先下山去孙庄。

到了孙庄,找到了老汉儿子的家,黄亮敲开门把锄头递给他。

老汉的儿子两眼瞪得有杏核那么大,战战兢兢的问:“这把锄头从哪来的?”

黄亮说:“我在山上遇到了你爹娘,老两口叫我把锄头捎给你,怎么了?”

老汉儿子的脸“唰”一下子白了,看着锄头上绑着的沾着泥泞的红布头,失声痛哭了起来。

“爹啊,娘啊,孩儿不孝,孩儿对不起你们啊!”

这一哭,引得周围邻居纷纷过来看热闹。经过邻居的议论,黄亮才恍然大悟!

原来,老汉和老太已经去世一年多了!老两口在世时,对儿子疼爱有加,儿子也很孝顺。不料,儿子娶了媳妇后,媳妇对老两口刻薄得很,家里的活地里的活都让老两口挑了起来,老两口整天累得骨头疼,回来还喝不上一晚好汤,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不了解家里情况。就在去年,老两口下地干活,没日没夜,最后竟活活累死在田地里。即使累死了,老两口还惦念着一把锄头,那是儿子家的东西啊,一定要给儿子送回去!

黄亮听后,也不禁失声痛哭,要赶紧回家看望父母,趁他们健在时,及时尽孝!

顶一下 ()
故事评价:这个鬼故事以其独特的情节设计、紧张的氛围营造以及深刻的角色塑造,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了深深的共鸣。首先,在情节设计方面,故事以国庆节放假回家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黄亮的加班和独自乘坐大巴的经历,巧妙地设下了悬念。随着故事的展开,黄亮在车上迷迷糊糊地醒来,发现天色已晚,却无法得知自己身处何处,这种突如其来的迷茫和不安,为故事增添了浓重的悬疑色彩。随后,故事通过司机和乘客们的异常行为,以及黄亮在荒野中的孤独挣扎,逐渐营造出了诡异而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不禁感到脊背发凉,对黄亮的不安和恐惧感同身受。而在故事的高潮部分,黄亮遇到了已故的老汉和老太,通过他们的热情招待和嘱咐,揭示了他们深沉的母爱和对儿子的牵挂,这一情节不仅让人感动落泪,也使得整个故事线得到了圆满的收尾。在角色塑造方面,故事通过黄亮、司机、乘客以及老汉和老太的角色刻画,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特别是老汉和老太的形象,他们虽然已经去世,但仍然心系儿子,不惜在阴间返回阳世,只为将儿子的锄头送回。这种深沉的母爱让人动容,也使得故事的主题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总的来说,这个鬼故事以其精彩的情节设计、紧张的氛围营造和深刻的角色塑造,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了深深的共鸣。它不仅是一次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次情感上的触动,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故事的紧张刺激,又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珍贵。
部分文章源自网友投稿或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修改或删除,如果您有故事想与鬼友们分享,请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邮箱:ra216@qq.com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guaitanji.com/html/duanpianguiyu/20246/22071.html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