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奇案:揭秘汪精卫生死之谜

富杰
汪精卫的死因之谜,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人称其被日本人或国民党军统人员毒死,甚至有传言称被江湖郎中用膏药毒死。实际上,汪精卫因1935年刺杀案中留下的子弹引发并发症而亡。他曾被刺杀,子弹虽取出,但留下后遗症,最终在日本治疗期间因多发性骨癌去世。

汪精卫为何会死在日本,又是因何病而死的呢?几十年来,人们对于这个题目始终抱有极大的疑问,而且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这些说法虽然不一,但最为耸人听闻的不外两说:其一,是日本人害死的;其二,是国民党军统人员衔命设计毒死的。迩来甚至又有人声称,汪精卫是无锡一个外号刘一贴的江湖郎中,用一贴膏药毒死的,这就更玄了。那么,汪精卫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1943年严冬,南京城北极阁一所细腻的小洋房内,炉火融融,温暖如春。汪精卫正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这里原本是宋子文的公馆,抗战后南京陷落,就被日军抢占了,后来就给汪精卫作为歇息之处。

宽敞的客厅内铺着深红色的地毯,摆着华丽的沙发。汪精卫面容干瘪,双眉紧蹙,将手垫在背后,正痛得哼哼。坐在旁边的是他妻子陈璧君及“公馆派”大将陈公博和林柏生。汪断断续续地说:“虽然背上的子弹取了出来,但如今又十分痛苦悲伤,看样子我的大限到了。现在局势很严重,日本败局已定,我又病得如此,大家要有思想预备,恐怕要当汉奸杀头呢!”

汪精卫背上的这颗子弹,是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丁家桥中间党部召开五中全会时,被“晨光通信社”的一个青年孙凤鸣打的,孙原本是要刺杀蒋介石的,但会后集体拍照时,蒋介石未到,汪精卫坐在中心。孙凤鸣就用预先藏在照相机内的手枪,向汪精卫连开三枪,枪枪命中。

因为汪精卫与蒋介石有着很深的矛盾,“九·一八”事变后,虽然蒋、汪重新通力进行,共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两人仍是貌合神离。再加上这次合影蒋介石借故没有参加,于是引来很多猜疑,认为是老蒋教唆人干的。第二天,陈璧君闯进蒋介石的办公室,怒气冲冲地诘责道:“蒋老师,你不要汪老师干,汪老师不干就是,何必下此毒手!”蒋介石当时确实也不知道刺汪精卫究竟是什么人干的,面对陈璧君的诘责,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好发作,只得安慰道:“夫人息怒,夫人息怒,我肯定要查清此事,重办幕后教唆者。”送走陈璧君后,蒋介石把特务头目戴笠找来,大发了一通火,饬令他限日破案。

卫士开枪还击,孙受重伤,死在医院内。汪精卫虽连中三枪,但均非要害,当即在“鼓楼医院”脱手术,掏出两颗子弹。另一颗深埋在肋骨和脊椎之间,临时无法掏出。大夫认为只要好好保养,子弹留在体内十年,并无题目。1943年8月,这颗生了锈的子弹,终于在体内发作,使汪精卫痛得团团打滚。同年12月19日,在日本陆军医院,由闻名军医后藤部队长主刀,将子弹钳出。一星期后,汪精卫就来北极阁养病了。

1944年元旦,汪精卫因背痛大作,从北极阁返回熙和路公馆。一大批官员来贺年,汪精卫没故意思,一个也不见。汪精卫当时生病,是严酷保密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过了二三天,汪精卫的下肢麻木,失去知觉,已经不能站立,成了瘫痪,而且高烧一向不退。汪精卫的私人大夫德国人诺尔,向陈璧君跌足痛哭说:“这也许是骨癌了!目前的医学,难啊!夫人要早作预备。”

逐步到了2月早春,日本派了骨科专家黑川利雄教授特地到南京为汪精卫治病。诊断后,黑川认为已到伤害阶段,南京条件差,无法进行大手术,非去日本不可。日本的内阁大臣东条英机决定,将汪精卫送往名古屋帝国大学附属医院,因那里的骨科是全日本最好的。1944年3月3日,汪精卫乘飞机到日本去治病。行前汪精卫在病榻前召见陈公博和周佛海。汪精卫两眼噙泪说:“我这次赴日治疗,凶多吉少。南京这个烂摊子,就交给你们二位了。我知道,公博和佛海是有点隔阂的,务望以大局为重,精诚连合,苦撑等我回来吧。”

之后,日本当局就集中了第一流的骨科、神经外科和麻醉专家进行会诊。群贤毕集,济济一堂。经反复拍片,开会讨论,折腾到深夜,才确诊为多发性骨癌,克制神经,造成下肢瘫痪。看来已经没救,但死马当活马医,照旧决定第二天就脱手术,切除骨块,盼望能削减点克制。

手术做了近两个小时,从汪精卫的背部切开,深入前胸,切除了有病变的四块骨片和三根肋骨。等麻醉药性曩昔以后,汪精卫本身用手摸摸大腿,已有知觉,双足也可以运动了,汪精卫十分喜悦,在后来的四天中,都是如此。汪精卫感到病愈有望,就在病床上对陈璧君和儿子汪孟晋说:“看来,我还命不该绝,可以再回南京。”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成功,长驱直入,和苏联红军配合,直捣柏林。新闻传来,震荡日本。等传到汪精卫耳中时,他一气之下,昏了曩昔。等到醒来,眼泪汪汪地对陈璧君说:“如今日本已成为全世界唯一的共同敌人了,岂有不败之理!我们的命运可想而知了。不知公博逐鹿中原的计划能否实现?”“你病到如此田地,还管什么中原不中原,快不要多说话了。”陈璧君早已愁得不可开交,由于日本大夫多次会诊,已经确定汪精卫是骨癌绝症,无法治疗,生命不会拖过半年。但汪精卫本身不知道。“我们上海,有一种叫镭的东西,听说可以治癌症,能不能拿来试试?”陈璧君抱一线盼望,哭着对斋藤真教授说。“这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对癌症可能有用。就试试吧。”教授回答得软弱无力,毫无自傲。

汪精卫的儿子汪孟晋,在三十八度的高温气候,飞到上海,强迫“镭锭医院”的专家拿出了镭,立即动身。在那种时代,谁敢反抗?大夫冒着炎暑,带着仅有的一点点镭,和汪孟晋到了名古屋。到达当天立即进行了镭的放射性治疗。但十天下来,涓滴不见功效,汪精卫的发烧和痛苦悲伤反而更厉害了。汪精卫发怒道:“不……不要再做了!”镭元素照射的失败,使陈璧君和日本教授们一筹莫展,陷入绝境。汪精卫已经形容枯槁,岌岌可危,到了日夜鬼敲门的田地了。他虽不知生癌,但已自感在劫难逃。

11月10日下战书4时20分,汪精卫双眼泛白,手足挺直,一命呜呼了!日本人本身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哪故意思再来顾汪精卫的死活,但外观文章是少不了的,近卫文麿、东条英机等赶到名古屋,劝慰陈璧君,决定将汪精卫的尸体先草草成殓,火速运回南京。

汪精卫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从他出生慢慢看起。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1893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番禹县(今广州),父亲汪椒是浙江的客商。汪精卫是汪椒的第4个男孩,也是第10个孩子,汪椒给这个男孩取名叫汪兆铭。

汪精卫是汪椒的填房吴氏所生,生汪精卫那年汪椒已经62岁了。汪椒是个落第秀才,后来弃文从商。汪椒见这个小儿子非常聪明,就分外看重汪精卫铭的教育,在他5岁时就开始教他认字。在父亲的严酷教导下,他8、9岁时,就基本可以读书了。汪椒暮年因为年老眼花,无法看清书上的小字,就让汪精卫天天为他朗读诗书。汪椒分外喜好王阳明和陆游,天天让汪精卫为他朗读王阳明的文章和陆游的诗。天天在父亲面前朗读,不仅无形中培养了汪精卫演讲的谈锋,还使幼小的汪精卫接受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和陆游的豪放文风,这些对汪精卫后来的政治生涯起到了特别很是紧张的作用。

汪椒家里并不富裕,汪精卫童年时代的生活相称清苦。十几岁的时候,怙恃病逝。从此汪精卫就寄托比本身大22岁的大哥汪兆镛抚养生活。因为家境所迫,他17岁时就开始到私塾去教书。之后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以广州府县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取秀才。

1900年义和团事件以后,清当局开始搞“新政”,开始大量遴派公费留门生到外国留学,并给予归国留门生举人或进士的待遇,授予高级官职。这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识青年纷纷前往外国留学。

1903年,汪精卫被公费派昔日本留学。

1910年,参加孙中山同盟会的汪精卫来到北京,图谋刺杀溥仪的父亲、清王朝摄政王载沣,以体现革命者勇气,唤醒民众。昔时,27岁的汪精卫英姿勃发,虽然因暗杀失利而身陷大狱,却因此天下驰名。“慷慨歌燕市,自在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在狱中的这一曲引亢高歌,他浩然正气令许多人为之钦佩,为之瞻仰。这一年是宣统二年,皇帝溥仪刚刚4岁,不知是否有人在他面前提到过“汪精卫”或“汪兆铭”。

说到汪精卫不能不提起蒋介石。汪精卫与蒋介石算得上是政坛的冤家对头。1927年之前,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资历与名望,以及与孙中山的小我关系,都超过蒋介石。1925年孙中山病危时,正是由汪精卫代笔起草了闻名的《总理遗嘱》,这更增长了汪精卫的政治资本。后来,尽管蒋介石借北伐战争扩大本身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威望,一跃而为国民党的第一巨头,令汪精卫不得不屈居厥后,但从1927年起,汪精卫仍一向是蒋介石在党内的最大竞争对手,曾两次与其他反蒋力量联手迫使蒋公布下野。几年来,他们在刀光剑影中一起走来,忽而联手,忽而分裂;忽而刀刃相见,忽而弹冠同庆。1931年,他们才开始有了一段相对稳固的合作期。或许,屈居第二一向是笼罩在汪精卫心中的阴影,不过,即便有“既生蒋,何生汪”的感叹,在严厉的实际面前,他当然也只能临时搁置于一旁。

关于蒋介石、汪精卫两人之间的历史恩怨与合作,远非言简意赅可以讲述清楚的。与他们两人都很认识但更偏爱汪精卫的陈公博的一番话,倒是写得风趣,不妨作为一种参考:汪蒋之无法合作,实在有种种缘故原由,第一,他们两小我的个性原本就不同,一个爱说话,一个爱缄默。一个反应很快,一个城府很深。两小我虽然共负大责,而蒋老师对于统统机密都不愿竭诚讨论。国家大事原本应该和衷共济的;什么才是“和衷”,基本条件当然是坦率,今既不能坦率,“衷”又由哪里“和”起,“济”又由哪里“共”起?第二,他们两位老师外观虽然客虚心气,而暗中还在争领袖。在汪老师方面,以为他在党国,有历史,有地位,有勋劳,除了孙老师之外,他不作第二人想。不过他老老师是谦抑为怀的,他不愿当正式的领袖,同时他也不愿他人做正式的领袖。至蒋老师则不然了,他出身是武士,对于名位很是注重,他不但要做现实的领袖,还要做名义的领袖,一天没有达到其登大宝的愿望,他到底不甘心。他们的性情和脾气根原形异如此,“合作”两个字真是无从提起。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被迫下野,汪精卫主政,他一改蒋介石、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政策,以积极主张抗战而着称。第二年,在上海与日本侵略军睁开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是亲汪精卫的粤系部队主力。同年,汪精卫请求辞去行政院院长一职,同时又致电张学良,诘问诘责其“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没几天,汪精卫再度请辞,并诘问诘责张学良治下的省份既不上缴税收,又不许中间过问兵额,却屡屡来电催饷。

然而,在遭遇一次次抵抗失败和主政挫折之后,曾经主张积极抗战的汪精卫,完全改变了立场,成了果断的“主和派”代表人物。在日本一步步不可一世的挤压下,他好像再也无法舒睁开来施以还击。主和,这可能是汪精卫与蒋介石当时在交际上采取的比较同等的立场,但他先后态度的显明变化,他所处的在第一线负责交际的位置,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招致国民党内主战派和情绪激昂的中国民众的抨击与诛讨。

当1935年来一时,主和的汪精卫好像看到了实现与日本停战的盼望。刚刚曩昔的1934年,虽然日本的寻衅依然赓续,但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日本侵略的脚步也一会儿停了下来。显然,汪精卫试图在1935年以向日本妥协、和谈来创造新的历史。于是,在《时代》于3月18日选择汪精卫作为封面人物时,中、日关系是否缓和、如何进展,成为最紧张的消息背景。

几个月后,就由于他的对日妥协政策而被人刺杀——时间:1935年11月1日;地点:南京总统府大礼堂。

行刺者成了被刺者,革命者成了大汉奸。历史名声前后如此悬殊,在20世纪的中国,有哪位能超过他?历史的不可知性与无情转变,以令人震撼的体例在汪精卫身上呈现着。

孙凤鸣1935年的刺杀举措,虽未使汪精卫当即丧命,但那颗未掏出的子弹,最终照旧导致了汪精卫的死亡。前昔日本就医的汪精卫,1944年11月10日在名古屋不治身亡。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在不到一年后取得胜利。

汪精卫号称一生不贪财,不恋权,不吸烟,不饮酒,不近女色,严守一夫一妻的准则,从没外遇和桃色消息。事实并非如此。

有人把汪精卫和梅兰芳、顾维钧一路称为中国三大美须眉。汪精卫不但文笔精美,而且长得一表人才。后来汪精卫16岁那年,长兄给他订亲,未婚妻是汪兆镛同事刘子蕃的四妹刘子贞,她是个娟秀娴淑的女子。汪精卫中了秀才后,女家按当地礼俗,购办衣褂靴帽,奉送给这位未过门的娇客。汪精卫穿戴起来,玉树临风,到处拜客,不知羡煞多少青年男女!

21岁的汪精卫考取日本法政大学的官费生,东渡留学。又参加了孙中山在日本组成的中华革命同盟会,被推举为评议部部长。与胡汉民、廖仲恺、陈天华等为同盟会出刊的《民报》撰写文章,从此才以“精卫”为笔名而行世。

不久,汪精卫鼓吹革命,名传海内。他的长兄兆镛与舅兄刘子蕃,惟恐清廷追查,株连受祸,再三向他致函,劝诫他安分读书,切莫妄为。他正在喜气洋洋之时,哪甘就此退缩?为了不致逆拂长兄的意思,免得遭累家属,想出个情势上“出族”和“退婚”的办法,写信回家,与汪家离开亲族关系,和刘子贞解除婚约。

当刘小姐接到他的来信和汪家退回婚约书的时候,不禁伤心,刘子蕃当然也愤愤不平,可是当汪兆镛向他说明,汪精卫不但“退婚”而且“出族”的事实,揣知他是怕万一出事连累家人,所以才有此番行为,其苦心也就为刘子蕃谅解了。

刘子贞晓畅原委后,却叫刘子蕃转告汪兆镛,不管他是不是情势上的退婚,她仍愿等待他,不乐意改嫁。

一次,汪精卫在公共场所作演讲,他那飘逸的仪态,雄辩的谈锋,十分受迎接。当他在槟榔屿演讲时,当地殷商之女陈璧君为他的风采所倾倒。陈璧君之父陈耕基是孙中山革命的积极支撑者,经常捐款捐物。孙中山则定期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带给陈耕基。陈璧君在父亲那里如获珍宝、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份令人奋发的报纸,一期不落,由衷地为主笔汪精卫犀利的思想、炽热的胆识、飞扬的文采所折服。不但到处跟随捧场,还请他到家中,并且怂恿母亲,捐了一笔巨款,补助革命经费。

陈璧君成年以后,她怙恃曾把她许配给她的表兄梁宇皋。表兄妹两人本是青梅竹马的相知,两人对这桩婚事,相称写意。当陈璧君受到汪精卫鼓吹革命的影响,决定远赴日本留学。

陈璧君退婚后,于1908年7月搭乘荷兰客船来到日本,经孙中山“特批”,宣誓加入同盟会,到《民报》编辑部与汪精卫一路工作。陈璧君到《民报》后,成了未婚年轻编辑们的寻求对象。陈璧君却愈益倾心于汪精卫。可是汪精卫对陈璧君却并不热络,大概由于他和刘子贞只是情势上退了婚约,事实上并未断绝情义吧。

然而,陈璧君每当看到汪精卫那风流洒脱的仪表,听到他那口似悬河的演说,不由得勾起她曩昔爱慕的初衷,于是又增强了对汪精卫的进攻。常常拿了文章请汪修改,拜汪精卫为师,请汪精卫教她作诗填词。以此为由,常常到汪精卫的寓所去。汪精卫起初不知她的用意,总是认真教她。相处的时日一多,彼此之间天然增长了感情。原本当时见了女人还有点忸怩、拘谨的汪精卫,也被一个聪明而热情的南洋女郎所软化,逐步地与陈璧君有说有笑,不拘行迹了。

陈璧君喜好汪精卫的缘故原由之一,竟是因为汪精卫像清教徒一样生活,被人称为“道学老师”,且汪精卫声称“革命家不结婚”。汪精卫对陈璧君说,革命家生活无下落,生命无保证,革命家结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让本身所爱之人一生不幸,这是最大的罪过。因而发誓道:“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

而陈璧君不是找机会请他吃饭、相处,就是读书。逐步地,汪精卫对此有了小心。当时他是一个热血青年,反清志士,正预备进行一件惊天动地的举措,并决心捐躯本身,觉得决不能陷入儿女私情。不久,汪精卫就脱离日本前往香港。如许也就脱节了和陈璧君的感情纠葛。

汪精卫到了香港,先去找和他分外知交的方声洞。方声洞介绍妻子曾醒和妹妹方君瑛与他相识。

方君瑛,字润如,侯官(今福州市)人。父亲方家湜,曾在本身兄长家澍任秀水县令时帮忙处理政务,后来到湖北汉口经营公信存转运公司,承办转运营业,自任经理,被称为是一个“有远识,教育后代得风气先”的开明人士。

方君瑛豆蔻年华,明艳照人,眉字之间还有些英爽气概。汪精卫一见之下,觉得这位福建小姐特别很是动人,加上她那灵活而大方的言笑,无形中吸引了他,于是汪精卫对她起了怜爱之意。方君瑛见到汪精卫玉树临风的仪态,更从兄嫂口中知道汪精卫的才华洋溢过人,芳心之中,也对汪精卫起了爱慕之意。汪精卫来香港的目的,是请方声洞找到会制造炸弹的刘师复,但刘由于制造炸弹受伤,正在养病。汪、黄二人只好暂留方家。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汪精卫常和方声洞夫妻兄妹相处,和方君瑛逐步熟了,方君瑛已改称他为“四哥”,乘机要求汪精卫教她做诗词。

此时,汪精卫意识到,他第一次对女性产生了爱情。

河口起义失败后,海外保皇党人对孙中山等大加讥嘲叱骂,责其“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同盟会内部也出现反孙中山的风潮,泄气、嫌疑的情绪滋长蔓延,“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未来计划,莫不欷歔叹气,相视无言”。革命临时陷入低谷。对此,汪精卫主张借助暗杀和恐怖运动,证实同盟会领袖并非贪生怕死,从而恢复党的斗志和连合,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念。他自动提出本身去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

之后,黄复生、喻培伦、汪精卫、陈璧君等先后到北京。他们在琉璃厂租了一间民房,开设“守真照相馆”以为掩护,拟在庆亲王奕匡府附近的小石桥下埋炸弹,由汪精卫藏身暗沟,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1910年3月31日夜,汪精卫等用照相的遮光布把炸弹包好,用骡车运到桥边,黄复生、喻培伦往小桥下挖坑埋炸弹,汪精卫和陈璧君坐等。陈璧君知汪精卫明日将与载沣同归于尽,这将是他们两人的最后一夜,不禁紧握汪精卫的手轻轻饮泣;汪精卫心潮澎湃,默默无语,时间一分一秒曩昔。此时,四面突发狗吠,众人只好作罢。翌日夜再来,又发现电线太短,不够用,无功而返。第三夜,黄、喻两人好不容易将炸弹埋好,黄复生发现“有三人持灯笼下桥寻觅”,“良久乃出”,效果当夜,炸药罐被警察搜走。汪精卫等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喻培伦赴东京再买炸药,黎仲实、陈璧君赴南洋筹款,汪精卫、黄复生留守北京,策划下一次举措。

埋设炸弹前,汪精卫曾找陈璧君进行过一次严正的发言,道:“如今就要举措,我们都可能捐躯,我已没有再活下去的打算,望你认真考虑。”陈璧君道:“我非单为刺杀摄政王而来,是因爱你才来。我当然参加举措。不过,万一我们能活下来,我愿把统统献给你,做你的妻子。望你能许诺我。”汪精卫本不爱陈璧君,此时为她的真情所感动,颔首答应。当下,陈璧君再次提出,汪精卫咬破手指,血写一“诺”字。陈璧君接到汪精卫的血书哭了三天,又为汪精卫终于接纳本身而欣喜不已,于是离京前往南方,继承革命。

王府附近发现炸弹,顿时满城风雨。清廷如同大祸临头,厉命出动所有警察、侦探,尽快破案。

不久,清廷警察侦出此次暗杀正是革命党所为,首谋是朝廷通缉的汪精卫。4月16日,汪精卫、黄复生被捕。

汪精卫被捕后,孙中山喟然长叹道:“兆铭是吾党一位大人才,失去他好比断了我一只手臂。”胡汉民亲自奔走各地为营救汪精卫演讲筹款,同盟会东京总部和世界各地的支部均提议营救汪精卫的举措。通过营救汪精卫,一度陷于分裂的同盟会开始弥合,民众重新对革命党有了信念。这正合于汪精卫的初衷。

汪精卫被关进刑部大牢以后,少有敢去看望者,唯恐株连到本身。此时,陈璧君却对汪精卫关切备至。她用金钱买通狱卒,送衣送食,常久赓续。汪精卫见她如此周到,益感患难中同道友好的宝贵。

未几,武昌起义,旬日之间,东南各省相继自力。两广总督张鸣岐,专电奏请开释汪精卫等人。于是,汪精卫和黄复生于1911年11月6日被释出狱,重获自由,暂住北京骡马市大街泰安客栈。陈壁君大喜过望,与汪精卫朝夕相处,情投意合。

之后,二人结婚。此时,眼见汪精卫和陈璧君终成眷属,方君瑛不觉万感交集,失声痛哭。

1913年新年过后,国内政局又起波澜,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而发动的二次革命不幸失败。当初将一时大总统礼让袁世凯,本是汪精卫的意见,大家对他很不谅解,甚至有人说他受到袁世凯的5万元行贿,他当然是愤愤不平。此时,陈璧君已生下婴儿,汪精卫声言不再过问革命之事了。

半年之后,辛亥革命后,方君瑛去法国留学。汪精卫喜出望外,忙着赶到里昂去接船。当他见到方君瑛时,两年的岁月,方君瑛已经出落成一个仪态万方的大美人了。那一种温柔婉淑的风情,与陈璧君的豪爽骄悍,恰成强烈对比。方君瑛见陈璧君一人又要学习,又要带孩子,忙不过来,便来帮助她照看孩子。这期间,方君瑛与汪精卫的关系有了发展。

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称帝,汪精卫伉俪受国内函促,一度回国。

回国以后,汪精卫再去访晤方君瑛,夜深不去。曾醒困倦先寝,他和方君瑛兴致正浓,索性移坐屋前花棚之下,情话绵绵起来。汪精卫到了情不自禁时,向她吐露他和陈璧君的婚姻,没有爱情,成为一种桎梏,使他的精神受到危险,也延迟了她的青春。

自此以后,方君瑛好像不能矜持地和汪精卫成双成对的到处嬉戏,不拘形迹,无形中引起人言啧啧,也难避陈璧君预先布置监视他们的耳目。于是,当陈璧君从美国返回后,一场风暴终于降临了。

一次,陈璧君有事提前回家,看到汪精卫与方君瑛两人在家,十分亲密的样子,陈璧君当即就吵了起来。首先责问汪精卫怎样处置她?生下的儿女怎么办?接着要和他见孙中山老师,请老师主持公道。

随后跑到黉舍对付方君瑛,冷嘲热讽地说:“我远赴重洋,为黉舍筹款,你却和四哥出双出对地谈情说爱,费力你啦!”然后她大骂方君瑛是个婊子,在很多同伙中羞耻她。

方君瑛醒忙作诠释:大家如统一家人,向来不分彼此的,两人在一路谈天嬉戏,谈不上谈情说爱,请她不要误会。

陈璧君不听,反而恶言相向:“此事与你无关,由于他们出游,你不在场。”

当夜,方君瑛思前想后,愁肠百转。由于此事已被陈璧君闹开,别人不明原形,本身百口莫辩。为了顾全汪精卫已有后代的家庭,也为了本身的清白与庄严,她觉得只有以死明志了。方君瑛写下三封遗书,然后悬梁自杀。方君瑛的死,使得汪精卫惋惜万分,他亲笔写了挽联,挂在方的灵堂上。

不久,陈炯明叛变,汪精卫随孙中山到了上海,再奉派往东北与张作霖接洽。行色匆匆,仍然怀念方君瑛,日形干瘪,每每触景伤情。对于陈璧君,除了偶尔回家看望儿女外,根本不予理会。陈璧君为了让汪精卫回心转意,除了十分善视曾醒姐弟及方君璧外,尽量找机会接近孙中山。1923年,孙中山回粤,次年筹办黄埔军校,陈璧君乘机筹献一笔巨款,补助建校之用。在孙中山老师的赞同、劝解之下,汪精卫才和陈璧君和好如初。然而,因方君瑛之死造成的二人之间心灵上的裂痕却无法愈合了。

汪精卫因缅怀方君瑛,之后经人介绍熟悉了模样酷肖方君瑛的女子——施旦。

陈璧君从庐山归来后,发现有个酷似方君瑛的美女施旦接近汪精卫,于是与汪寸步不离。汪又不好发作,只有枉然生闷气。1935年汪精卫在国民党中间党部被人行刺受伤,不得不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出国医治,大夫说他只有10年寿命。翌年底回国,心情很坏,常对陈璧君怨言相向。之后,施旦在汪宅成为紧张的人。陈璧君在家,她也落落大方地来往,尽量承顺陈的颜色,陈因她是有夫之妇,他的丈夫又是汪的亲信,也以为她有巴结本身的意思,尚未想到她和汪精卫之间已有相爱的成份,所以对她尚好,统统息事宁人,甚至陈璧君还托她在本身不在时多照顾汪精卫的生活。于是,施旦做了汪精卫的情妇。

抗战爆发以后,日本对汪精卫开始诱降。10月,武汉、广州失守,汪精卫认为抗战必亡,力主与日本谋和,他的主张未被蒋介石接受。在日本人的暗中策划下,汪精卫下决心脱离重庆,于同年12月21日抵达河内。次日,日本当局发表“近卫三原则”,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口号。汪精卫乃于12月28日发表他相应“近卫三原则”的“艳电”。1940年底,汪精卫又以卖国的《中日关系基本条约》为基石,登上了“国民当局主席”的宝座,从而堕落为彻头彻尾的大汉奸、大卖国贼。充当为千人指、万人骂的汉奸,日子是不好过的。汪精卫心情沉重,脾气躁急,更必要追求柔情的慰藉,于是又常常想原由抗战而远离已久的施旦,并派人探问她的着落,才知道她已在香港和她丈夫离婚了。

不久,陈璧君为她的弟弟陈耀祖争夺到汪伪政权的广东省长,她本身也以政治引导员的名义到广州去,做了陈耀祖的太上皇。

之后,施旦在汪精卫的身边,身兼三任:汪精卫的情人、秘书和管家。

陈璧君获知后,跑到汪精卫办公室又哭又骂。汪精卫一反常态,大发脾气:“昔时你逼死方君瑛,如今又想逼死施小姐,你如再闹,我就与你离婚!”听说汪精卫要同本身离婚,陈璧君有些害怕,不敢再闹下去了。施旦也不是个简单人物,听说陈璧君在汪精卫的办公室里大闹,便自动来见陈璧君,对她说:“陈大姐不必发怒。其实汪老师并非真正爱我,他是把我当成方小姐来爱。我与汪老师为肉欲谈不到,为财物也非我所欲。我无非敬慕汪老师,珍惜汪老师,并无利益可图,但对你却有益处。起码我和汪老师相处时,能够使他浮躁的心情得到安定,使他自发气愤勃勃。你如因此和他翻脸,对你未必有利。”施小姐不紧不慢的一番话,竟使自恃精明能干,从不饶人的陈璧君无言可答。陈璧君自发朱颜已老,必须重视实际,她最后只好许诺施旦留下来。

期间,有一天,汪精卫穿上便服,上街散心解闷。他看见路旁有一个测字摊,写着“字有三解,可知一生”八个大字,他就随手抽一个“哥”字,请测字老师给他占算。测字老师说:“哥者,两‘可’相连,第一解:可父可师;第二解:可敬可佩。”汪精卫听后觉得本身地位显赫,确实“可父可师”,又想起少年时曾有行刺清摄政王的壮举,也的确可敬可佩,认为测字老师确实有水平。于是便急不可耐地向测字者追问“哥”字的第三解,测字老师只说事涉天机,拒绝吐露,汪精卫也未便暴露本身的身份,便怏怏而去。

第二天,汪精卫再次到测字摊前,已不见测字者的踪影,只见地上用白粉写着八个字:“哥字三解,可杀可剐。”汪精卫如当头挨了巨棒,脑袋快要炸开,然后匆匆离去了。

后来,病情剧变,不但发高烧,而且旧创痛得几乎不能举措。施旦不但要护理他,还要陪伴他批阅公文。

汪精卫知道生命快到终点,赴日医冶,只是尽人事而已。而去日本只能陈璧君陪同,他又舍不得脱离施旦。施旦却劝他应尽快赴日就医。

汪精卫到日本,病情忽然恶化,陷入晕厥。汪精卫在本身弥留之际,口中赓续呼出方君瑛和施旦的名字。

施旦明知本身在汪精卫的心目中,只是方君瑛的影子,绝不可能和他结合,仍然不惜抛弃丈夫,拆散家庭,对汪精卫支出悉数感情,真的好像是方君瑛再生了。然而不同的是:方君瑛热恋汪精卫,是向一个当时享有革命家声誉的汪精卫献出少女的情怀;而施旦之钟情汪精卫,汪已是一个为国人所不齿的汉奸了。为一个汉好而作出如此捐躯,可悲!

办完凶事,陈璧君带着一群亲信,回到广东。不久日本天皇下诏,公布无条件降服佩服。陈璧君躲在广州家里,度日如年。

就在陈璧君陷入绝望之时,一位不速之客——郑介民(国民党军统局广州站主任)敲响了褚公馆的大门,称是奉戴笠之命欢迎汪夫人。不料却中了戴笠的圈套。陈璧君被押往南京看守所,开始了她的囚徒生活。

据《江门日报》刊载的《陈璧君末日的故事》,1945年12月6日,国民当局颁布了《惩治汉奸条例》,明令由各省区高等法院或其分院审理汉奸案件。条例规定,凡犯了通谋敌国十二项罪行中的一项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1946年2月16日,徐文祺对陈璧君说:“汪夫人,请您预作预备,明天上午9时脱离南京去苏州。”

第二天上午,陈璧君及褚民谊、陈公博乘囚车去火车站转乘火车到苏州,被押入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

江苏高等法院检察官经多次侦查,以汉奸罪对陈璧君提出检控,列举她五大罪状。

1946年4月16日,江苏高等法院公审陈璧君,因为她是汪伪第一夫人的特别身份,苏州市民倾城而出。正如《申报》报道:高等法院满坑满谷,争看头号女汉奸。

审判长孙鸿霖、检察官韦维清、推事石美瑜与陆家瑞、书记官秦道立等入庭开座。陈璧君在法警挟护下,由候审室进入法庭。读完起诉书,审判长问:“被告有无答辩?”

陈璧君拒不认罪,与检察官睁开针锋相对的舌战,矛头不时指向蒋介石。她说:“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照旧汪老师的责任?说汪老师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老师去卖。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霸占区,并无寸土是汪老师葬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老师创导和平活动,赤手收回陷落区,现在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之后,审判长在法庭上宣读对陈璧君的判决书,当读至“处无期徒刑”一句时,陈璧君说:“我有枪毙的勇气,无坐牢的耐心!”最后,审判长说:“被告对本判决如是不服,可以向最高法院上诉。”

陈璧君高声说:“我当然不服,但我绝对不会提出上诉。判我无期徒刑,是最高政府早就决定了的,不过借你的嘴巴公布而已。即使上诉,绝无可能更改。这一点,我比你们更清楚。”

上海解放后,陈璧君从苏州押解到上海提篮桥监狱。《汪精卫全传》记述:宋庆龄与何香凝在政协会议上找到毛泽东、周恩来,为陈璧君讨情。宋、何与陈璧君私交很深,在汪、陈结婚时,何香凝还曾做过陈璧君的伴娘。

何香凝对毛泽东说:“汪精卫叛国投敌,陈璧君也跟着一路跑,当了汉奸。但她毕竟是参与者,不是决策者。陈璧君已经在牢里关了几年,听说身体不好,能不能执行特赦。”毛泽东略作思考,答道:“陈璧君是个很能干、也很厉害的女人,可惜她走错了路。既然宋老师、何老师为她讨情,我看就让她写个认罪声明,人民当局下个特赦令,将她释放。”周恩来在一旁道:“就请宋老师、何老师给陈璧君写封信,我们派人送到上海监狱,看看陈璧君的态度。”

信很快到了陈璧君手中。据说,陈璧君接到信后沉默多时,最后拒绝。

尽管陈璧君至死不悟,监狱里的管教干部仍对她进行了挽救和教育,给她报纸和一些政治书籍阅读,让她了解时事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傲慢的陈璧君情绪渐渐平和下来,开始熟悉本身的罪行。

后来陈璧君的身体每况愈下,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并发性肺炎等。1959年,陈璧君脱离人世。

抗克服利后,蒋介石要从重庆还都南京了。1946年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部召开了一次会议。何应钦脱去白手套,对在座的工兵部队、宪兵司令部负责人慢条斯理地说:“委员长不久就要还都回来了,但汪精卫的坟墓仍在梅花岭,居然和中山陵并列在一路,太不像话,如不去除,委员长必定大发脾气。所以请大家来,细心研究除掉汪墓的妥帖办法。此事要考虑精密,绝对保密。汪精卫毕竟是个国民党元老,一旦张扬出去,说委员长容不得一个政敌的尸骨,那就不好了。”何应钦说完,请大家研究决定,就先走了。

会议决定在十天以内办好这件事,由七十四军工兵部队负责实行,宪兵执行戒严,严酷保密。

军队工程师发现,因为汪伪政权的敏捷败亡,汪精卫的坟墓外部建筑尚未竣工,但坟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相称结实。经过研究,工兵部队决定用炸药先炸开外层混凝土钢筋墓壳,再毁掉盛棺的内窖。七十四军工兵指挥官马崇六决定:爆炸挖墓,并定于1月21日晚上实行。在这三天前梅花岭四周执行戒严,并在报纸上宣布陆军要试炮。爆炸由七十四军五十一师工兵营负责,用一百五十公斤“TNT”烈性炸药。

1月21日夜,统统预备停当,一声山摇地动的爆炸,汪墓被炸开。

内窖炸开后,发现棺木,揭开棺盖,汪精卫的尸骸上覆盖着一壁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尸身着藏青色长袍与黑色马褂,头戴弁冕,腰佩大绶;因为入棺时使用过防腐剂,汪精卫的尸体尚保持完备,没有腐烂,只是面部略呈褐色而有些黑斑。

军官检查尸身,除在马褂口袋内发现一张长约三寸的白纸条外,别无遗物。纸条上用毛笔写有“魂兮归来”四字,下款署名陈璧君。据记载,这是汪精卫死于日本名古屋时,妻陈璧君接运尸体回国时所写。

墓地残基当夜就被工兵夷平,墓址平整后,上面盖起了一座廊亭,两面辟小径,植花木,即为如今的观梅轩。

而汪精卫的尸身连同棺材被连夜拉到了南京清凉山火葬场,半个小时内,棺材连同尸体悉数焚化。随行军官再饬令工人向炉膛送风,骨灰随即扬散无踪。

汪精卫生前诗词中,曾有“劫后残灰,战余弃骨”,“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等句。诗词本为从前注解革命心迹,但其最终叛变投敌,至此皆成谶语。

不少人把汪精卫投靠日本人诠释为与蒋介石争权,但从汪精卫的历史来看,汪精卫并不是分外醉心于权力的人。辛亥革命胜利时,以汪精卫当时在党内的地位和社会影响,他至少可以当一个部长以上的官员,胡汉民就作了广东都督。当时汪精卫才30岁,如许的高官对于一个30岁的青年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而汪精卫却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摒弃做官到法国留学。辛亥革命后像汪精卫如许具有功劳威望之人却没有作官的,只有汪精卫一人。后来汪精卫任广州国民当局主席时,在完全可以不辞职的情况下自动自责辞职,也反映出汪精卫对权力看得不是很重。所以简单地把汪精卫脱离重庆搞和平活动看成是争权夺利,其实是把历史人物脸谱化了。

汪精卫小我的悲剧,其实也是近代中国的悲剧。试想假如当时中国是一个富裕壮大的国家,又怎么会遭到外国的侵略?又怎么会有汉奸?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汉奸越多,就说明这个国家越弱。对于一个遭到强敌侵略的弱国,总要有人挑起“汉奸的担子”,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应该公式化地把“汉奸”理解为一群整天想着卖国求荣的民族莠民,而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汉奸”们的悲剧。

顶一下 ()
故事评价:这个故事以汪精卫的生平为主线,深入挖掘了他的人生轨迹,展现了其复杂的性格和命运。作者通过对汪精卫从革命党人到汉奸的转变过程的详细描述,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引人入胜。故事中,作者对汪精卫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详细梳理,从其少年时期接受父亲教育,到留学日本参与革命,再到与蒋介石的矛盾,以及成为汉奸的过程,都进行了生动描绘。同时,作者也展现了汪精卫的复杂性格,既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又有对权力的追求,还有对爱情的渴望。故事结尾,汪精卫因骨癌在日本去世,作者通过这一事件再次强调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同时,作者对汪精卫的评价也较为客观,既指出了他的错误,也对其悲剧命运表示了同情。总体来说,这个故事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作品,通过讲述汪精卫的一生,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和历史的残酷无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对读者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部分文章源自网友投稿或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修改或删除,如果您有故事想与鬼友们分享,请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邮箱:ra216@qq.com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guaitanji.com/html/duanpianguiyu/202412/214.html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